主题 : 细节见真章 苹果视网膜Macbook Pro评测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级别: 总版主

UID: 998
精华: 0
发帖: 605074
威望: 530126 点
无痕币: 19 WH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62875(时)
注册时间: 2008-12-25
最后登录: 2024-06-02

0 细节见真章 苹果视网膜Macbook Pro评测

超轻薄与高性能,真的能同时拥有吗
  多年未变的 Macbook Pro,终于吹响了革新的号角。
  苹果研发笔记本已有 21 年的历史,它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了不少教训:PowerBook 5300 的电池易爆炸、PowerBook G4 Titanium 的铰链易断裂、iBook 的硬盘难取出。直到 2006 年推出 Macbook Pro 后,苹果才真正拥有了成熟而稳定的产品线,并且在国际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苹果的产品线中,Macbook Pro 定位于高性能、全功能,如果说 iPhone 和 iPad 主要用于浏览和查看内容的话,那么 Macbook Pro 就是专为创建内容而打造的。尤其是图形设计、照片编辑、视频渲染这些复杂的内容创建类工作,最适合发挥 Macbook Pro 的性能优势。虽然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Macbook Pro 的用户远不如 iPhone 和 iPad 那样多,但在苹果帝国的生态系统中,Macbook Pro 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苹果 Retina Macbook Pro

  在说到轻薄化的 Macbook Pro 之前,不能不提 Macbook Air 。四年前,苹果进行了一个市场试验,他们在容易升级的 MacBook 和 MacBook Pro 的基础上,推出极其纤薄、但不可升级的 MacBook Air 。Air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为了达到全球最薄,它牺牲了性能,而且无法扩展——它的内存是焊接在主板上的,这意味着如果要升级配置就必须更换整个主板。而且,拆解 Macbook Air 需要特殊的工具,还要移除 19 枚螺丝。

  2010 年,苹果将 Air 的价格降低到 999 美元,与 MacBook 同样的价格。这时消费者有了两个选择:一个是轻薄但不可升级的 Air,另一个是虽然厚重但更快、更耐用的 MacBook 。最终的结果表明,尽管 Air 不能升级始终是用户心中的遗憾,但仍有大量消费者为它买单。到 2010 年底,Air 的销量迅速占据苹果笔记本总销量的 40% 。在 Air 获得成功后,苹果继续推出不可升级的 iPad,消费者还是愿意掏出钱包。

苹果 Retina Macbook Pro
  现在,苹果又一次给消费者选择:可升级的、或不可升级的 Macbook Pro 。这两款高性能笔记本并不完全相同,一款价格稍低,具有良好扩展能力;另一款具有尖端的视网膜显示屏和轻薄的机身,但是不可升级,而且价格很高。那么,这款全新的 Retina Macbook Pro 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呢?今天我们就对它进行详细的解读。
· 搞定不可能的任务,艾维做了哪些减法
  熟悉苹果产品的用户绝对不会不认识乔纳森·艾维,这次在 WWDC 上发布的 Retina Macbook Pro 的工业设计部分依然来自他的团队,在乔布斯卸任后,CEO 一职由和曾自己平起平坐的蒂姆·库克担任 ,这并没有打乱艾维的节奏,这个低调浪漫的英国男人用 Retina Macbook Pro 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98 年乔布斯重掌 CEO 帅印,也顺便激活了当时正在酝酿辞职的艾维,两个一拍即合,推出了第一代糖果色 iMac,从而让苹果起死回生。在那个还没有乱扣基情帽子的年代,艾维是最懂乔布斯精神世界的人,我想 Retina Macbook Pro 的计划应该是在乔布斯生前就有的,这或许是两个人最后一次的联手之作。



左边为普通 MBP,右边为 Retina MBP(点击这里进入机身对比图集)

  艾维擅长在产品设计上做减法,也就是去掉一些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而这一次在 Retina Macbook Pro 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精简的元素。第一重减法就在机身上,苹果 Retina Macbook Pro 的机身再次突破了极限,机身厚度只有 18 毫米,比老款降低了 25% 。和 MacBook Air 相比,最厚处的厚度也是旗鼓相当,只不过 Air 采用了楔形设计,机身从后到前越来越薄,因此论平均厚度的话还是 Air 更薄一些。
  如果单看刷新 15.4 英寸笔记本的厚度纪录,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大尺寸轻薄本基本上是市场的一个空白,这个尺寸的笔记本一般是走性能和舒适路线的。但我们要知道,采用了低电压处理器和集成显卡的 MacBook Air 的散热成绩才勉强及格,而新的超薄 Retina Macbook Pro 能塞得进去一块标准电压的酷睿 i7 四核处理器,以及一块 GT 650M GDDR5 独显,这对散热设计提出的挑战太大了。


上面为 Retina MBP,下面为普通 MBP(点击这里进入机身对比图集)

  接口的变化更明显,首先是去掉了 RJ-45 网线接口,在这方面苹果一向很大胆,第一个拿掉软驱和调制解调器的公司都是苹果,网线接口的物理尺寸显然已经成为降低 Retina Macbook Pro 厚度的障碍,如果做成像超极本那样的隐藏式设计,就违背了苹果追求简约的理念。如果说 MacBook Air 在08 年去掉以太网接口时受到巨大争议的话,那么这次 Retina Macbook Pro 受到的争议则要小很多,毕竟现在无线 WiFi 已经非常普及了。
  与之前猜测的一样,15.4 英寸的 Retina Macbook Pro 取消了光驱,这样一来机身重量也降至 2.02 千克(上一代为 2.56 千克),足足的轻了一斤!从官网上的内部展示图我们可以看到,Retina Macbook Pro 完全吸取了 MacBook Air 的设计经验,将拿掉光驱所省出来的空间用来压缩体积和扩容电池。凭心说,光驱确实已经不再常用,用户笔记本中的光驱多数都不是用坏的而是放坏的,拿掉它是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且在取消光驱后,原本设计在键盘右上角的光驱弹出键也被开机电源键取代,这样一来笔记本 C 面除了键盘之外就没有任何额外的按键了,进一步实现了艾维所追求的极致简约。

Retina Macbook Pro 的屏幕构造(点击这里进入屏幕拆解图集)
  除了机身的底座部分,屏幕厚度的降低也是不容忽视的。按照传统的设计思路,笔记本屏幕由内到外主要由背光源、液晶面板和强化玻璃这三个部分构成,而 Retina Macbook Pro 则拿掉了最外面的玻璃保护层,直接让液晶面板面对用户,从而减少了屏幕的厚度。为了让液晶面板拥有像强化玻璃一样的硬度和耐磨性,苹果邀请 LG Display 为它量身打造了特殊的 IPS 硬屏,用户可以放心的用手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即使因为爆笑而喷屏幕一脸水也没有问题。

  艾维在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中说过:“要删掉吸引人注意的东西,标志有标注事物作用的功能,但没有标准某些东西的时候,就不应该被使用。而应该让他不那么显眼。”所以这一次在 Retina Macbook Pro 的屏幕下面,我们连“MacBook Pro”印字的都看不到了,苹果用了 6 年时间,把 MacBook Pro 品牌为用户所熟悉,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提醒别人这是一台 MacBook Pro 了。
· 轻薄伴随争议,看 RMBP 的激进与妥协
  当年在推出第一款 Unibody 一体成型的 MacBook Pro 时,艾维就创举性的将一整块铝板进行切割,经过九道铣削工艺,让本来由六个零件组成的框架部分用一个零件代替。而最新的 Retina Macbook Pro 也是一体成型设计,关于 Unibody 工艺到底有多牛,这里就不再闲述,我们来看看 Retina Macbook Pro 的细节。
  Retina Macbook Pro 的键盘设计与老款 MacBook Pro 相似,除了将电源键放在右上角以外,整体布局几乎一样,但敲击的手感却很像 13 英寸的 MacBook Air,机身变得轻薄的后果就是键盘的键程也跟着变短,但不会有 11 英寸 MacBook Air 那种局促感,也没有像敲击桌子的感觉。触控板方面没有变化,和老款 Retina Macbook Pro 尺寸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升级 OS X Mountain Lion 操作系统后,多点触控板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Retina MacBook Pro 的内部结构(点击这里进入机身拆解图集)

  Retina MacBook Pro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难拆,知名拆解团队 iFixit 的队长在拆解完 Retina MacBook Pro 之后,曾经感叹它不易拆解、不易修理和不可升级, Retina MacBook Pro 这次采用了自家专利的 Pentalobe 防撬螺丝,想完全拆解基本不太可能。这基本诠释了苹果的用户价值观:创造用户需要,创造有潜在需求的产品,技术细节无须让用户知道。

  Retina MacBook Pro 的摄像头像素提升到了 720p,这可以提高 Facetime 的效果,摄像头边上有一个提示灯,当打开摄像头进行视频通讯的时候,这个提示灯就会亮起。还记得《绝望主妇》中 Susan 被偷窥的那场戏吗?很多人都担心摄像头被网络黑客破解,导致隐私被偷窥,而这个小灯至少可以起到一些提醒作用。


当环境光线变暗时,键盘的背光会自动亮起(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Retina MacBook Pro 可以看作是 MacBook Air 与 Macbook Pro 的混合品种,轻薄程度向 MacBook Air 看齐,而整体的设计 ID 还是延续了 Macbook Pro 的风格,机身边缘的弧线和切角部分都和普通型 Macbook Pro 相似,黑色转轴也延续了上一代的设计,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机身前端的内凹槽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更易于掀开屏幕。顶盖上的苹果 LOGO 没有变化,依然是乳白色的镂空处理,开机时会发出亮光。
  说到这个 LOGO 还有个小段子,最早的苹果笔记本 iBook 上面的 LOGO 是倒置的, 在苹果内部的一个 Can we talk 系统就有人提出疑问,认为打开笔记本前盖只有几秒钟,观察者的“别扭”却要持续更长时间,最后强调用户体验的乔布斯还是改变初衷,把 LOGO 转了回来。


Retina Macbook Pro 左侧接口(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在接口方面,机身的改变带来的接口的全新设计, 最大的改变是左侧的电源接口变成了 MagSafe 2,相对于 MagSafe 来说要更细长一些。新一代的 MacBook Air 也升级了这种 MagSafe 2 电源接口。对于普通型 Macbook Pro 的用户来说,可以在苹果官网上购买 10 美元的转接头,从而让已有的电源线接入 MagSafe 2 。
  新一代 Macbook 的 USB 接口全系升级为 USB 3.0,包括 Macbook Air 和普通型 Macbook Pro ,值得一提的是,Macbook 身上的 USB 3.0 接口都不是蓝色的,而是和机身整体风格相统一的银灰色,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设计师艾维对于细节的专注。

  当然,苹果绝不会满足于此,它在追求更新的技术——在 Retina Macbook Pro 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个 Thunderbolt 雷电接口,比普通型 Macbook Pro 多了一个。Thunderbolt 除了比 USB 3.0 速度快一倍之外,本身也是 Mini DisplayPort 视频输出接口,此外它还能转接为 HDMI、DVI、VGA、RJ45 和 FireWire,功能十分灵活。


Retina Macbook Pro 右侧接口(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机身右侧在取消了吸入式光驱后,节省出来的空间可以引入更多接口,从而提高 Retina Macbook Pro 的实用性,苹果最终选择加入了一个 HDMI 和 USB 3.0,对于这个选择,很多人认为是败笔,因为苹果死忠认为 Thunderbolt 是所有接口的终极形态,苹果应该一步到位,全部使用 Thunderbolt,顶多保留一个 USB 3.0 就够了。最让他们不能容忍的是,Retina Macbook Pro 的身上竟然还夹杂了一个 HDMI 接口,顿时让 Retina Macbook Pro 显得不再那么纯粹,流露出像世俗低头妥协的态度,乔布斯如果还在,也许会气得拍桌子的。
· “重新设计”思路下的屏幕/风扇/噪音
  曾经乔布斯自己承认,苹果内部在研发一款新产品的时候,很少出现设计师和工程师争吵的情况,乔布斯会收集多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这些方案中寻找最佳的一个。也许我们认为 iPad是放大版的 iPhone,Retina Macbook Pro 是放大版的 MacBook Air,但对于苹果产品负责人和他的设计师、工程师来说,都是重新设计的过程。
  不仅仅是外形和硬件,设计师还要考虑接口、软件和配件的兼容性,以及与未来的产品如何连接。所以我们从苹果身上很少看到乌龙事件,比如第三代 iPod 配备的 Dock 数据线,现在依然可以用在 New iPad 上。牵一发动全身,苹果产品线前后呼应,每次新品发布从来没有痛苦过,这更多的是出于全局考虑。



Retina Macbook Pro 的屏幕厚度(点击这里进入屏幕拆解图集

  对于 Retina Macbook Pro 在屏幕设计上的改变,iFixit 拆解团队用了“工程奇迹”这个词来形容,新屏幕最厚的地方也不足 7 毫米,边缘厚度大约为 3 毫米,IPS 硬屏本身的厚度为 1.5 毫米。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苹果放弃了把液晶面板放在机身铝壳与前置玻璃中间的传统做法,而是直接用机身铝壳来作为固定液晶面板的框架,并重新设计液晶面板的表面,用 IPS 硬屏技术取代传统的 TN 软屏,从而让液晶面板自身就拥有和前置玻璃一样的坚固度。这就是高度封装的 Retina Macbook Pro 屏幕,如果面板表面或四周有一点损坏,那么就需要更换整个屏幕,哪怕坏的只是 Facetime 摄像头或几颗 LED 背光灯。


散热片下方,左边是处理器,右边是图形芯片(点击这里进入机身拆解图集

  下面说说散热,历代 MacBook 散热系统的表现都不算太好,这次遇到的挑战更大,关心 PC 平台的玩家应该知道,Ivy Bridge 处理器的发热量并未降低,尽管采用了 22 纳米技术,但 3D 晶体管技术将节省的功耗又吃了回来。Retina Macbook Pro 配置了高端的酷睿 i7 四核处理器,最高睿频达到 3.6 GHz,规格之高,不仅之前的 Macbook Pro 没有采用过,其它品牌的轻薄型笔记本也少有尝试。

  再说 GT 650M GDDR5 独立显卡,目前市面上采用 GT 650M 这一级别显卡的笔记本厚度都在 32 毫米以上,而且散热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在我们评测过程中有些产品的掌托位置依然热得烫手。所以 Retina Macbook Pro 想在 18 毫米机身内,同时解决中高端独立显卡和四核处理器这两个发热大户,难度非常的大。


Retina MBP 的左右两侧分别增加了一组进风孔(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苹果这次的解决办法是重新设计进气风道和散热风扇。老款 Macbook Pro 的进风口位于机身后部的中央,出风口在机身后部的两边,而 Retina Macbook Pro 则在机身左右增加了两处新的进风口,从而提高冷空气的进风量。而内部硬件的排列也非常有讲究,处理器和显卡都集中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气流顺着风道可以在第一时间带走其发出的热量。
  Retina Macbook Pro 这次比较引人注意的是采用了非对称排列的涡轮风扇。普通笔记本风扇的扇叶是等距等角的,当风扇在运转时,每个扇叶与空气摩擦也是一致的,形成声音的频率相同,这样会使声音共振增强。但是如果使用非等距等角的扇叶,形成声音的频率就会不同,避免出现音频共振的情况,从而降低风扇声音的尖锐感,用户会觉得噪音不那么明显。


对称式风扇噪音尖锐,非对称风扇声音均匀

  引用一个知乎上的答案解释一下,我们都听说过军队过桥走正步时把桥震塌的故事,风扇也是这样,当 40 个扇叶同时说:“呜呜呜呜呜呜...”时,声音就会相互叠加,变得非常明显。而设计师艾维故意让风扇的“口号”不整齐,让扇叶有的说“哈哈哈……”,有的说“呜呜呜……”,有的说“嘿嘿嘿……”虽然总人数不变,但发出每一种声音的人数减少了,声音的叠加也随之减小。此时,我们听到的是一群人混合在一起的声音,不足以让自己听清,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听觉神经就像收音机的滤波器一样,会把频域里分散的声音视作背景噪音而滤除,听上去噪音就变小了。这是中学生都懂的物理知识,只有苹果活学活用了。


Retina MBP 的散热风扇经过重新设计(点击这里进入机身拆解图集

  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当 Retina Macbook Pro 处于空闲状态时,即使在封闭的室内也几乎听不到风扇的声音,跟上一代产品差不多。当我们开始玩游戏时,可以感到风扇的转速是慢慢提升的,而不是陡然从最低速跳到最高速。当双风扇全速运转时,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却是比较温和的,听上去像是微风吹过耳边的声音,而不是尖锐的噪音。当我们退出游戏时,能感到风扇从最高转速降到最低转速的时间很短,降档很敏捷。


25 ℃ 室温下,高负荷运行两小时后的机身表面温度(点击这里看详细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还考察了机身表面各个位置的温度,发现除了后部两端的出风口以外,还有部分热量集中在键盘的中后部,也就是 CPU 和 GPU 所对应的位置,此时如果用户在打字,那么会感到键盘中部比左右两边更热一点。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左右掌托和触控板的这一大片区域的温度非常理想,手掌长时间贴合在上面也不觉得热,因为这下面全部是电池,同时又是冷空气的进风口,机身后部硬件所发出的热量都被吹到尾部的出风口了,不可能逆流而上。


机身后部,中央有进风口,出风孔在左右两端(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总体来说,Retina Macbook Pro 在温度和噪音两方面的表现相比上一代产品略有改善,但并不是很明显。严格的说,如果你不能忍受上一代 MacBook Pro 带来的噪音和热量,那么 Retina Macbook Pro 也很难令你完全满意。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笔记本在刚刚入手时一般都比较安静,也不那么烫手,但在长期使用后,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都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灰尘,空气流通性变差,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排出,那么机身温度的上升是无法避免的。因此,Retina Macbook Pro 真正的散热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 实拍对比:Retina 屏幕到底好在哪儿
  无论是苹果产品本身、广告宣传、网站还是形象店,用最直观的体验提升用户好感,都是苹果一直遵守的基本原则,在与使用者互动的行为中,没有什么比显示屏更为直观的了,就像人的长相决定别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显示屏的好坏决定了人机互动的优劣,苹果这次再拿显示屏做文章,是很聪明的做法。
  笔者所在集团的媒体主编曾说过:“苹果总是在别人未曾染指的领域出奇招,这是它成功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笔记本都还在用着 1366×768 的分辨率,那么 2880×1800 分辨率、IPS 广视角屏幕的 Retina Macbook Pro 一出,自然夺人眼球。”



上面为 Retina MBP,下面为普通 MBP(点击这里进入屏幕对比图集)

  2880×1800 是上一代 Macbook Pro 像素数量的四倍,共 518.4 万像素,当我们进入 Retina Macbook Pro 的系统桌面后,明显能感觉到图标更饱满立体、字体边缘更加细腻圆润。值得一提的是,系统中图标与字体的大小,和上一代 Macbook Pro 是完全相同的。为了避免出现分辨率提高后图标与字体变小的情况,苹果这次采用了和 New iPad 相同的做法——由四个像素点共同来渲染原来的一个像素,这样既保持了我们熟悉的图标大小,又充分利用了高像素来优化字体和图标的质量。
  但当我们浏览一些苹果管辖范围之外的内容时,高分辨率展现更多内容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当我们打开网页时,在高分辨率下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在 Mac OS X Mountain Lion 系统中,显示设置里提供了五种缩放比例,最高是 1920×1200,屏蔽掉了 2880×1800 的选项,是因为苹果认为 2880×1800 分辨率下的网页并不适合浏览,因为那样网页上的字和图实在是太小了。
  在显示效果上,由于采用了 IPS 广视角面板,Retina Macbook Pro 的可视角度大幅提升,达到了 178 度,这也是区别于上一代 TN 屏的地方。更大的可视角度当然对提升显示效果有帮助,尤其是在俯视或仰视屏幕的时候,广视角屏幕不会出现泛白或变黑等偏色情况。

左边为普通 MBP,右边为 Retina MBP(点击这里进入机身对比图集)

  不过,如果乔布斯还在,不知道会不会叫停这个改变,台式机显示器早就用上了 IPS、PVA、MVA 等高级面板,多年来笔记本没有大范围的跟进是有原因的,因为笔记本是相对更私人化的工具,不单是商用产品也是个人消费产品,所以隐私问题是一定要考虑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点个人猜想,也许苹果在设计 Retina Macbook Pro 之前已经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用户更愿意使用广视角屏幕。

  除了可视角度的进步,IPS 屏幕还有一大改进就是对比度更高,我们在体验过程中明显感到,Retina Macbook Pro 的画面更加通透鲜亮,而且在显示黑色画面时,真正能“黑的下去”,展现出如同关机一样的黑色屏幕,而不是像普通笔记本那样出现泛白的情况。由此可见,Retina 屏幕不仅仅是分辨率更高,色彩表现力也更好。

苹果 Retina Macbook Pro(点击这里进入单品图集)
  一直以来,苹果 MacBook 系列产品的液晶面板主要由 LG 、三星或夏普来提供,通过拆解 Retina Macbook Pro,我们已经确定这次的供应商是 LG Display,作为 IPS 广视角硬屏的倡导者,LG Display 今年收获颇丰,之前我们测试过的华硕 UX21A 同样采用了 IPS 广视角面板(但不是视网膜分辨率)。IPS 硬屏具有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高、节能环保等优势,而且它的高强度和耐磨性非常适合触摸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 iPhone 和 iPad 上。

  需要注意的是,IPS 硬屏之所以硬(触摸时不会出现水波纹),并不是在液晶面板外面附加了树脂保护膜,而是由 IPS 屏幕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硬屏技术采用了水平排列的液晶分子结构,在受到外界压力时,硬屏的分子复原速度比垂直排列的分子快 10 倍,因此在受到触摸时可以基本保持原样不变。而且在摇晃颠簸时,IPS 屏幕也不会出现抖动、残影等问题。


左边为普通 MBP,右边为 Retina MBP(点击这里进入屏幕对比图集)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测过几款采用 IPS 面板的笔记本之后,我们注意到和普通 TN 屏相比, IPS 屏幕的色温通常会略微偏暖一些,有些人喜欢暖色调的屏幕,有些人则偏爱冷色调的屏幕,因人而异。对多数普通用户来说这只是个小插曲,无关大碍,不过对于摄影发烧友和专业的图形设计者来说,或许会成为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级别: 六行秋雁

UID: 46151
精华: 0
发帖: 3045
威望: 23563 点
无痕币: 42069 WH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938(时)
注册时间: 2008-07-19
最后登录: 2018-05-16

除了簿和轻,其它一般。
Total 0.070281(s) query 5, Time now is:06-02 18:19, Gzip enabled 粤ICP备07514325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7.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13 秋无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