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昙华林随想(散文)
十方秋水,漫长旅途.
级别: 十方秋水

UID: 116295
精华: 0
发帖: 111450
威望: 122808 点
无痕币: 4249 WHB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6088(时)
注册时间: 2011-03-27
最后登录: 2024-03-09

0 昙华林随想(散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灾害”,我刚读小学一年级,从汉口过江到武昌,去过一次昙华林。


那时我三哥在湖北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系读书。学校搞春节联欢,三哥把我带到学校吃春节加餐,看他们表演节目。依稀记得在王家巷码头上的船,到曾家巷码头下的船。怎么到的学校?怎么看的演出?晚上又是怎么回家的?却统统不记得了。记得最清楚的,是把他们学校春节加餐发的两个白面馒头,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因为那是我想带回家给老爹老妈尝尝的!


那天在湖艺附中,来了好多学生家长。那些大人们聊天,都说是没想到昙华林是世纪之初武汉文人集中的地方,有历史有文化,真是值得好好逛一逛。


大人们说的文化,我不理解。因为我还太小。还因为,我饿。


人在饥饿状态下,白面馍馍比文化重要。





三哥考进了广州美院,后来又在美院任教,就成了广州人。我到广州美院去,感叹那里环境不错。三哥却提到了昙华林。他还是忘不了昙华林。他说,昙华林是个有韵味的好地方。


于是,我开始留意昙华林这个地方。


据了解,昙华林老街定型的时间,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武昌扩建完成时。它位于武昌螃蟹甲附近,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左右,现存百年以上老建筑数十处,有学校、教堂、花园、医院、领事馆以及名人故居等等。湖北美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都在这里。其中湖北中医药大学就建在民初华中大学的旧址上,附近还留存“榆园”、“朴园”等华中大学老教授们的故居。其中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儿子、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就几乎无人不知了。往远说、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往近数,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在这里工作过。现在的武汉十四中,就是前清丰备仓遗址和当年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的旧址。再要详细下去,就说来话长了,网上都可以查到。


在那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寒风袭人的冬日早晨,我们几个网络文友相约在此,看老房子,看老街坊,抚摸旧时的水井,仰望民国的教堂,穿越时空,亲近昨天的昙华林。来访昙华林的游客不多,类型却比较统一,都是看上去有文化有目的的。也是,这里除了老房子,没有大型商业机构,也没有游乐设施。


走在昙华林清净的石板路上,那感觉与上网查询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堵“涂鸦墙”,很有名气。它只是一堵百年烂砖墙,清洁干净露出本色后,被艺术家们随手涂抹上拙朴意象的图案,立马就灵动飞腾起来。


如果这堵烂砖墙不在昙华林,再怎么涂抹,恐怕也不会活起来。这就是历史积淀和人文环境的力量!





花园山在昙华林与胭脂路交界的地方。虽然只是个小土包,长在城市中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秋冬之际,山上铺满黄叶。灰色花岗石建筑“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就坐落在山顶。黄叶映衬下,很庄重。圣徒们在这里合唱“圣母颂”,可以飘很远很远,在昙华林上空回响……


花园山下不远的地方,“旧时光奶茶”店,小小的门脸里面,一个胸前挂着单反相机的小姑娘,端着一杯奶茶发呆。


“旧时光奶茶”店的斜对面,一个大红木门紧锁的什么作坊。招牌是锈铁皮镂空的,三个大字是“磨阳工”。


空气中充盈着深远、慵懒的味道,营造出很小资、很宜人的氛围。这样的地方容易叫人空灵起来。找把藤椅捧杯酽茶,好构思,好构图,作家画家总相宜。


难怪叶子、平阳、紫悦她们都要在艺术沙龙门口的藤椅上坐坐。找灵感呗。


过些日子,又该看到她们关于昙华林的美文了





老街毕竟还是街,是人生活的地方。只是老街的人远比我们过得悠闲,智慧。


无聊时,在老邮局写一张明信片,收到它的友人定会有世纪重逢的惊喜。


有客来,提一壶昙华林的老井水沏茶,茶香茶味儿会更纯更浓。


没有匆匆的脚步,倒有一家名叫“慢时光”的咖啡屋。要过慢生活吗?这里已经给您提供了榜样。绣坊里的老人在慢慢绣,咖啡屋里的游客在慢慢地品。走在这里,连说话的节奏,都慢了起来。


一家卤坊开在自家门口。卤货在陶质的大铫子里慢慢咕嘟,浓浓的香味在慢慢地弥散。眼光慢慢爬过之处,用具、食材、器皿都干净得令人难以置信。几个街坊来买卤菜,与老板娘慢慢地说着家长里短,完全看不出买卖关系。这里的商家都不象商人。在绣品店,想拍几张照片,征求主人意见。主人说请便。老邮局大概对此类请求不厌其烦了,干脆贴张告示:“请乱拍照”。


干净、悠闲是昙华林的主调。这里的人也悠闲、干净。悠闲中透出不争和宽厚。


有人说昙华林有文化。有什么样的人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文化。所以为政者之于国民的教育、教化,事关民族素质,责任重于泰山。





昙华林。高楼大厦环绕之中,地铁立交交汇之处,竟保留着这么一段老街景象,本是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已经看得出,它正在被现代文明切割、覆盖。


昙华林在这种切割、覆盖的蚕食中岌岌可危!


叶子老师把耳朵贴在老砖墙上聆听,她是想听到什么呢?厚重的青砖深处,记录的是武昌城头的枪声?还是抗日救亡的呐喊?或者,是昙华林这位武昌城的老居民的恳求?它在恳求我们给它留下一块在武汉生存的空间!


老房子、旧房子,这在30年前很普通。那时武汉市这样的地方很多。在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统一街、花楼街、民权路、民生路一带,百年老房子很多,历史文化典故也很多,可惜都拆得差不多了。这些老东西该不该拆?拆它们是否经过认真地、文化意义上的论证?
Total 0.030500(s) query 3, Time now is:03-29 16:58, Gzip enabled 粤ICP备07514325号-1
Powered by PHPWind v7.3.2 Certificate Code © 2003-13 秋无痕论坛